架空歷史設定:孔子
- Jake Lo
- 9月5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已更新:9月8日
本篇文章為架空歷史故事的設定,與實際史實沒有任何關聯。
孔子的架空歷史設定。
子曰:「務民之義,敬鬼神而遠之,可謂知矣。」,出自《論語·雍也》。
請問鬼神是什麼?
01 鬼神
孔子所提出的「鬼神」,與現在的概念並不太同,在當時的年代,鬼神並非單純指涉超自然存在,更多是祖先,祭祀,宗教行為行為等概念。
所以孔子是要我們與祖先或其相關的祭祀保持距離嗎?春秋時代還保有「祭屍」的文化,所以我們可以知道當時對於祖先的重視。所以孔子要指的應該是「巫」這的文化,但這其實不是單純的要求,不要迷信這麼簡單。
02 「巫」與「禮」
「子不語怪力亂神」,出自《論語·述而》
祭如在,祭神如神在。子曰:「吾不與祭,如不祭。」,出自《論語·八佾》
這兩句話很有趣,因為他說明了孔子的目的,「巫」與「禮」的分離,在這之前個觀念,敬重祖先是最大的一切,祖先所有的表示的是正確的,這就會討論「巫」,與祖先溝通的職業/行為/能力,這時如果發生與世俗價值衝突時會如何?這時就要看當時的掌權者的能力與判斷,但這是否對於國家而言就是一種巨大的風險?
我們目前可以下一個註解,孔子目的是要讓天子有更多的權力,權力的基礎是「禮」。
03 註解周易
如果孔子要與「巫」劃清界線,為什麼要註解周易?因為易經不是單純的卜辭,只是易經可以這樣被應用,換言之易經也可能被用在治國與統治之上。
當時的架構下「禮樂崩壞」,換個角度討論,就是中央權力不足,無法透過「禮」來約束諸侯,貴族,官員等。所以要如何提高權力,其一,廢除解讀祖先的單位,避免與王權衝突。其二,改造現有權力著的思想,推廣仁政。而推廣教育算是一種制衡現有貴族的手段,必須需要培養出自己的班底,才有機會實現他的理念。
但是,孔子的框架更傾向於恢復舊有的制度,使用道德約束人的行為,他當然也知道,上位者如果沒有相應的權力,道德並沒有任何約束力,所以他想要透過強化天子的權力,來改善這個制度。
當然後世已經給出了答案,秦國使用法家統一天下,而法家對應歷史文化有想當重的里程碑,因為他們將「人治」改為「法治」,統治需要權力,同時透過公平的「法」來約束人。這也呼應了韓非子《五蠹》篇中提到「守株待兔」,時代的滾動不可逆。
而孔子當初的選擇「推廣教育」,卻成為下一個世代的開端,孟子曰:「民為貴,社稷次之,君為輕。」以人民為主體的國家結構,而這也反應出知識逐漸由少數壟斷走向大眾。
在我們架空歷史中的孔子,並非只是想要做官,或只是想要恢復舊制度。他破除舊有權力的結構,並要透過正統的權力,終結混亂的時代,重新讓諸侯,貴族,官員重新為天子效力。但是當時的時代已經準備要到下一個篇章,故事中的孔子也已經隱約感覺到,但他並不想要放棄自己的理想,同時也知道了自己的天命,所以推廣教育,讓時代走到下一個階段。
本篇文章為架空歷史故事的設定,與實際史實沒有任何關聯。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