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架空歷史設定:教育&因材施教

  • 作家相片: Jake Lo
    Jake Lo
  • 9月6日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
已更新:9月8日

本篇文章為架空歷史故事的設定,與實際史實沒有任何關聯。


本文是小說架空世界的一種教育的理念。


「因材施教」常與「教育」本身劃上等號。然而,一個健全的教育體系應當認識到:教育的核心在於其普適性,旨在讓社會中的絕大多數人受益;而因材施教,則是建立在此基礎之上,為了最大化發揮個人潛能的進階理想。


教育的本質:為多數人而設的公共工程


教育,在其根本上,是一項旨在提升整個社會能力的公共工程。它的首要目標是建立一套具有普遍性的框架,讓任何背景的人都能透過這套體系,掌握生存、發展與貢獻社會所需的基本能力。


因此,當學習成效出現普遍性低落時,我們應當反思的並非學生本身,而是教育體系、教學方法或課程設計是否存在缺陷。一個成功的教育模式,其標誌是在每一個階段,都能確保最大多數的學習者能夠達成目標。


因材施教的定位:避免成為教育失敗的藉口


「因材施教」的定義,是為了讓每個人的獨特潛能獲得最大程度的發揮。這是一個崇高的目標,但若將其作為教育的起點而非高點,則可能會發生弊端。


在普適性基礎尚未穩固之前,過度強調因材施教,容易使其演變為教育失敗的一種藉口,例如:「因為沒有徹底實施個人化教學」或「因為學生的天賦不在此」這些說法。


當然我們也必須承認,在學習光譜的兩端,確實存在需要特別引導的特例。但特例不應成為常規,教育的價值:「思考如何讓更多的人獲得站在舞台上的能力與自信」。


意志與天賦:教育的目標


真正的教育,是在承認個體差異的前提下,賦予學習者最重要的資產:「選擇的權利」與「個人意志的力量」。 為此,我們建立以下的認知框架:


  1. 承認個體差異:每個人的天賦、起點與潛能上限皆不相同。

  2. 接受成就差異:這些先天條件會影響其最終的成就高度。

  3. 尊重個人意志:然而,任何學習路徑的「選擇」,只應與個人的意志相關。

  4. 區分兩者:在教育的過程中,我們應將「個體差異」與「個人意志」視為兩個獨立的課題來處理。


教育最重要的任務,不是被動地去適應每個人的天賦,而是主動地去啟發和強化每個人的意志,讓他們明白,無論天賦如何,選擇與努力的權利永遠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

結論:教育發展的優先順序


一個理想的教育發展路徑應有其清晰的層次與優先順序:


  • 第一層(基石):建立並鞏固一套具有普適性的教育體系,確保絕大多數人能從中獲益,獲得基礎能力。


  • 第二層(環境):第一層已滿足時(百分之75-80的完成度既可),仍有餘力,可為學習者準備一個良好學習環境(場地,設備,資源等,都包含於其中)。


  • 第三層(理想):當上述條件皆已滿足時(百分之75-80的完成度既可),創造真正「因材施教」的學習方法與機會,協助個人潛能攀上巔峰。


教育不等於因材施教。教育是地基,因材施教是其上的建築。


本篇文章為架空歷史故事的設定,與實際史實沒有任何關聯。

留言


bottom of page